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带动技术转移升温
发布时间:2013-04-26 00:00:00 点击次数:550
近日,记者从科技部火炬中心获悉,2008年科技部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的首批76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不久前接受了一次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考核,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北方技术交易市场等36家机构脱颖而出,其技术转移的特点、模式将引领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工作下一步的发展。
据统计,两年来76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共促成技术转移项目13381项,成交金额103亿元。去年一年,76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通过自主研发、技术集成、专利服务等共形成专利或促进本单位取得专利13570项、版权10006项、商标权227项。其中,创新资源最为丰富、技术转移最为活跃的为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示范机构。
示范引领区域技术转移
为培育一批信誉良好、行为规范、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引导其在促进技术转移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所在地区、行业技术转移机构的健康发展,2008年科技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国家技术转移机构示范工作,并于2008年和2009年先后两批共优选了以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企业为代表的134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工作的开展,弥补了原来技术市场体系的不足,有效集成了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的资源,使得全国技术市场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总结出多种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涌现出多种有特色、有信誉、专业性强,在当地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技术转移机构,逐步树立品牌形象,成为我国众多科技中介机构中的佼佼者。
国家技术转移机构的示范引导,带动了区域技术转移机构的发展,促使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等措施和手段支持技术转移机构的基础建设和能力提升。河北、吉林、安徽等省市相继出台了促进当地技术转移工作发展的行动方案或机构管理办法,部分地区还确定了省(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有效形成了国家、地方技术转移机构的梯队建设。
记者了解到,科技部火炬中心此次主要考核了首批76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根据此次考核评价结果,科技部火炬中心将进一步完善指标评价体系,加强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分类指导。今后,科技部火炬中心将对连续两年考核优秀的机构在申报国家技术转移项目经费中给予优先支持。
依托载体“提炼”五大模式
针对技术创新活动的不同阶段,首批76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通过大学科技园、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企业工程中心、技术交易市场、转化基地、创新驿站、产业技术联盟等多种载体,不断创新技术转移模式,形成了技术引进集成、委托开发应用、技术许可转让、中试培育推广、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成果展示洽谈、技术产权交易、技术入股创办企业等多种技术转移模式。
技术引进集成模式即通过买进国内外关键技术进行技术集成和二次开发,形成成熟的工业化技术,再向企业推广应用。如清华科威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引进德国有机酸法制草浆技术,依托北京林业大学消化吸收,投资委托清华大学研发酸回收技术,委托济南科汇公司开发控制技术,天津轻工业制造厂加工设备,日本丰田公司提供设备材料。清华科威对上述技术进行集成后,在银河纸业进行中试,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酸法造纸双回收技术,再以技术入股的形式转移到全国各地的化工能源企业。
中试培育推广模式即对实验室小试成果进行熟化和孵化,完成技术中试和市场中试,再向市场推广应用。如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通过了解企业需求,对科研院所已有的科技成果通过中试基地进一步开发,对实验室成果进行熟化和孵化,形成成熟技术再向企业推广,大大降低了企业引进技术的风险,形成的系列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依托高校服务企业模式即推动国家计划项目、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向企业转化,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如华东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2008年通过参与国际竞标的江苏索普项目,由该中心将煤气化、甲醇合成等7项技术集成推广应用,2009年又以过千万元合同金额在上海焦化厂煤气化合作推广应用。目前,该中心已向15家相关单位推广煤气化技术、甲醇合成技术。这些关键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带动数百亿元的经济规模,积极支撑和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院地合作模式即发挥中科院强大的专业研发优势,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体制改革为驱动,鼓励院内研究所与地方有关单位共建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形成上下联动、合作竞争的院地合作工作体制,逐步形成“实验室—中试孵化—工程化推广—生产基地”环环相连的创新链。如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已建成面积75000平方米的高技术研发平台,引进了16家中科院研究所,建立16个工程中心、15个实验室、16个中试基地,为当地386家企业提供技术转移服务,已成为浙江省重要的研发机构和中科院院地合作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对于公共服务平台模式的探索,上海技术交易所颇具代表性。上海技术交易所搭建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上海创新驿站网络服务平台,通过走访企业,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专业化服务,成效明显。截至2009年年底,上海技术交易所已建立19家市内外创新驿站分支机构,走访2851家企业,挖掘企业技术需求4819项,促成项目对接1592项。上海技术交易所发挥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了地方技术转移机构的发展。
专业化联盟化合力共赢
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在技术转移的实践过程中,注重产学研结合,以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为发展方向,有力推动了农业、先进制造等传统产业和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转移。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工程中心、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佛山市华南精密制造技术研究开发院、天津市天大银泰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围绕先进制造技术,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从产品开发、中试、生产到售后为企业提供全过程的专业化服务,促进了传统产业改造与结构调整。
北京华创阳光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新生源技术有限公司突出生物医药专业科技开发特色,既可提供从实验室研究、新药集成、中试到获取生产批文和产业化实施的一站式服务,也可提供新药技术转移价值链中某一个或几个环节的模块化服务,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技术转移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通过联合7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7+1高科技饲料企业联合体,将该所的技术成果通过联合体成员直接推广应用;或通过联合体成员进行二次开发和中试,形成产品后,产权归该所所有,联合体成员有优先购买权。2009年,中国农科院饲料所转移中心转化科技成果10项,签订技术合同20余份,促成技术交易额2500万元,技术性收入450万元。
此外,一些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还牵头探索建立了技术转移联盟,如北京技术转移服务联盟、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长三角科技中介战略联盟、珠三角技术转移联盟等。技术转移联盟对政府资源、行业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服务资源等进行整合,在联盟内形成资源共同体,增强了联盟的核心竞争力,使技术转移的频率和效率大幅提升,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如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自成立以来,已与7个省区市的400多家科研单位、83所高校、100多家技术交易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累计签订技术合同92699份,累计成交金额1318亿元。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10年06月22日)